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发展中心

“深化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适应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研讨会在西交大胜利闭幕

发布日期:2012-06-04 浏览次数:

会议纪要
(2012年5月,西安)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简称“中心)”与“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5月27日至2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召开了“深化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研讨会。来自全国42所高等院校或单位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由中心主任、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马知恩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宗本教授致开幕词,高教司理工科处吴爱华处长、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建军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分社马丽社长、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彭济根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刘建军处长和马丽社长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

开幕式后,吴爱华处长作了题为“强化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报告。报告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我国高等教育所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及最近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三十条”)等文件的精神,全面介绍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出的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思路、改革措施和要求,强调了包括大学数学课程在内的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此后,西交利物浦大学郭镜明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郝志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李继成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围绕创新能力培养,探寻微积分教学的新素材,新视角,新方法”、“新信息时代下大学数学教与学的变革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的大会报告,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他们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和体会。
       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了上述报告,会后围绕会议主题,分成三个组,分别就如何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两个单元的深入讨论和交流。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最核心”、“最紧迫”任务的讲话精神,把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作为深化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改革步伐。代表们还指出,从中学到大学是青年成长的一个“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内,要使他们充分认识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改变学习方法、培养主动学习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作为进入大学后重要基础课的大学数学,在这个“转型期”内促使他们向正确方向的转变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热烈的讨论中,与会代表取得了许多重要共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当前深化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也是改革的难点之一。
      代表们认为,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揭示这些思维方法最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思想上应该始终有创新这根“弦”,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努力揭示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重要思维方法。所谓通过知识的讲解来传授思想,提高能力,不是对科学思维方法发表一通牵强附会的空泛的长篇大论,而是要以知识(概念、理论和应用等)为载体,将渗透在知识中的思维方法,用通俗而精炼的语言画龙点睛地揭示出来,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熏陶和美感的享受,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正是困难所在!
      有的代表深有体会地说,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对重要概念和理论主要应当讲“为什么”,“是什么”和“干什么”。也就是说,应当讲为什么要引出这些概念和理论,概念和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概念和理论有什么应用以及如何应用。但近些年来,“为什么”被弱化了,“是什么”被过分形式化(数学化)了,讲“干什么”的应用实例老化了,剩下来的只有计算和技巧。大家认为,这几句话指出了当前我国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只重视知识的讲解,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运算和技巧的训练,忽视揭示概念和问题的本质,着眼于形式逻辑的严密推导,忽视对证明和解决问题思想方法的剖析。
      与会代表认为,我们应当积极开展如何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研究。去年“中心”已将它作为一个立项课题,并由合肥工业大学等四所院校负责,会议希望他们能提供一些典型范例,供其他院校参考。希望有更多的院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大家认为,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例如,对一般院校和数学要求较低的学生可以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采用所谓“四原则”(即对每个论题都要从图形、数值、分析和语言表述四个方面)来描述重要概念和重要理论,揭示它们的内涵与本质。
        有不少代表还建议,进一步修改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除适当调整对知识点的要求外,还应增加对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能力的要求。

二.加大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改革的另一个主攻方向。
       会议认为,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也是教学改革中的另一个难题和主攻方向。虽然近十多年来有些高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试点,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但由于难度大,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传统的灌输式、保姆式和应试型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大学数学的讲坛,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方法的危害性,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改革。
    “高教三十条”中明确提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代表们认为,这些教学方法虽然提法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的理念是相同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性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心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会代表认为,当前大学数学课程大多采用大班形式上课,并且学生的基础、即能力差异较大,这给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带来了不少困难,需要大家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在会上,代表们提出了不少具体办法。例如,有条件设立改革试点学院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小班上课有利条件,改革的步伐可以大一点,快一点,以便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向面上推广。将教学方法改革与按层次分流培养结合起来,在学生基础好、能力强、要求高的大班中,课堂上可以讲得少一些,粗一些,主要讲重点、难点和思想方法,将某些枝节、细节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学习;逐步减少大班讲授的学时数,增加小班或中班(不超过60人)辅导课(包括习题课、讨论课)的学时数,辅导课应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为主,还应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有的学校还采用让学生课外做大作业、小论文等形式,使学生受到研究问题的初步训练。对于基础差、能力弱、要求低的大班,则可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不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严格性,讲解要通俗化,注意可接受性,多讲一些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有趣的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的应用能力。即使在这种班级,也应适当减少大班讲授时教,增加辅导课的时数。
       与教学方法改革密切相关的是考核方法的改革。大家认为,仅仅依据一两次考试卷面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既不公平、不科学、也不利于引导和调动学生重视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既要重视期中、期末考试,也要兼顾学习过程,应当把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和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改革考核方法和考试内容的重点。为了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和学生能力的评价,有的学校采用根据学生的到课率、作业完成情况、习题课和讨论课中的表现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有的利用增加单元或课堂测验次数,将测验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有的还根据学生完成大作业、小论文或读书报告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减少计算题、技巧题的比例,加大概念题、应用题和综合题的比例,有的学校甚至利用开卷或半开卷的形式让学生做一些开放性试题。有的代表还提出应当开展计分制的研究。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与会代表们清醒地看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知识和能力内涵的变化与获取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也强烈地冲击着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这一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研制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从上世纪末开始,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不少高校已经研制出一些网上教学资源,如网上答疑系统,作业自测系统,考试系统以及数字化教材等。本次会上,一些院校还将自己新研制的部分资源进行了演示。今后的任务是进一步整合这些资源,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使之成为师生乐于采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优秀资源。为此,“高教三十条”中提出要“要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代表们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应当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这项工作。
        如何开发研制高质量的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对广大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些参与过这类资源研制工作的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数字化教学资源绝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资源(如教材等)搬到网上就可以了。同课堂教学一样,也需要将课堂教学的理念,将通过知识的讲解,传授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能力,将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在网上资源中体现出来,而且要在某些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先进技术,使它们比课堂教学,比文字教材表现得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当然,要正确处理好表现形式和知识的科学性之间的关系,要讲求实效,不要追求形式。
     以“PPT”为主要形式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当前仍有不少争论。与会代表认为,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当积极采用,但对推理性较强的大学数学课程来说,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何时用,何处用以及如何用,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应与传统的板书形式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那种强制使用多媒体教学,否则就不先进做法,和那种在数学课教学中一概排斥多媒体的做法都是片面的。那种为了节省备课时间,把讲稿(或教材)搬上屏幕,照本宣科的做法必须杜绝!

四.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的今天,如何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的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广大教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多少问题,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问题,首先是培养人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问题。是重知识,还是重能力?是统一要求,还是鼓励个性化发展?是强制性地灌输,还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主动学习?是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以及纯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还是注重观察事物的观点和分析解决问题思想和方法?这些都是与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果不从培养人才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来一个大转变,在改革中遇到的许多困惑和困难是很难解决的,改革也不可能取得大的突破。上世纪90年代,教育部在推动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时,明确提出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是改革的先导,使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大力推动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今天,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会议号召广大数学教师,适应形势的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努力打造一支优秀教学团队
      大学数学是大面积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否应当在数学学院或数学系内设立一个单独的行政机构(例如教研室),过去和现在一直有所争论,不少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已经撤销了这种机构。与会代表认为,不论是否还保持着这种机构,对这样的大面积基础课,有一支由一定数量且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团队不但应当负责制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坚持和开展集体备课,组织师资培训,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而且应当带领教师始终站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沿,与时俱进,把握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和改革试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为教学改革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与会代表深深的感受到,在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中,教学的地位与科研相比有其先天的弱势。尤其是基础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大,重复的讲授大多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加之学时又多,势必影响他们科研工作的开展。而要开展教学改革,进行教学研究,就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并且改革的成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在鼓励广大教师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要为改革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要有领导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要正确地评价教学研究成果(包括教材),制订合理的职称晋升标准,使一些潜心教学,热心进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并取得优秀成果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感到有前途、有奔头。如果不能吸引一批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教师从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将是一句空话。

与会代表高兴地看到,“高教三十条”中明确提出:“基础课教师重点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教学水平等情况。……,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实行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代表们殷切期盼教育部的这些规定能早日得到贯彻落实,调到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使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