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发展中心

2025新时代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交流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11-06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2025新时代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院士,北京大学张继平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程艺教授,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吴臻教授,以及来自全国300余所高校的800余位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孙树瑜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副校长许学军教授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与会代表介绍了同济大学的办学历史和教学创新,回顾了近年来数学学科的丰硕成果,并对高校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进行了展望。

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二十年来交流会在大学数学教师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面对智能化时代为教学改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交流会要为高校数学教师搭建更专业的平台,供大家深入研讨、充分交流,以期进一步明确方向、凝聚合力。

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超对新时代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交流会(原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创设二十周年表示祝贺,并回顾了我社二十年来在高等教育数学领域课程教材建设的丰硕成果,特别是近三年来持续推进建设数学、统计学领域“101计划”核心教材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着力推进数字教材建设、以AI赋能新形态教材,提出高教社会面向未来,充分发挥多方面优势,抢抓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对科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广大高校深入合作、加快构筑教育出版新生态、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贡献更大的力量。

交流会共邀请10个大会报告。徐宗本院士以“AI时代呼唤大学科/大观念教育——以大学数学教育为例”为题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必须从“知识教育”向“观念教育”转型,积极构建以核心思想、方法论与价值观为骨架的“大学科”或“大观念”教育体系。

北京大学张继平院士以“浅论代数课程的综合改革”为题,回顾了北大版《高等代数》教材的建设历史,表示代数课程综合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能够深刻理解数学结构、灵活运用代数思想解决跨学科前沿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夯实我国基础学科人才基石的战略举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程艺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浅谈大学数学课程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形势变化等方面,结合长期教学中的感受探讨大学数学课程体系的重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吴臻教授在“AI驱动高等教育体系性重塑与数学教育创新”中聚焦 AI赋能背景,首先介绍人工智能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以及山东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转型中的顶层设计,最后重点介绍了山东大学大学数学团队以 AI 赋能大学数学教育为核心,利用 AI 技术开展智慧课程及数字教材建设实践。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孙洪祥教授以“关于精品教材建设的思考”为题,从首届全国教材奖(高等教育类)访谈录出版,阐述精品教材在内容甄选、体系构建与数字化融合等方面的关键策略,助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

电子科技大学黄廷祝教授以“人工智能教育与人工智能时代教学变革(II)”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教育”和“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变革”,就强化人工智能教育的教材建设,其科研团队结合数学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潜心打造优质教材《人工智能数学基础与实验》的积极实践。

同济大学孙树瑜教授以“体系筑基到能力生长:中外数学教育镜鉴与AI驱动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为题探讨中外大学数学教育的差异及AI驱动下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路径。通过比较中外大学数学的核心差异明确改革的重点方向,深入剖析AI技术对大学数学教育带来的三重冲击,提出“目标重构—内容革新—方法升级—生态协同”四维改革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吕长虹教授以“数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探索和课程体系建设”为题,介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上的探索和改革,以及在人工智能兴起的新形势下,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改革现有数学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

复旦大学楼红卫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英才班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实践”,介绍了在数学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现代数学的要求,复旦大学英才班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所做出的较大改变并分享其中的经验,以期共同促进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课建设。

北京大学董彬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思考与实践”为题,介绍“北大问学”这一数智化平台在推动个性化与互动式教学的积极尝试。并在报告中指出,通过课程重构、教学方法创新与持续反思,AI 正成为教育革新的催化剂与检验教育智慧的新试金石。


交流会共设置了四个分会场,按照分析、代数、概率统计、交叉融合分类,遴选邀请26场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全面丰富、代表性好,交流研讨充分。

交流会上颁发“二十周年特别贡献奖”“二十周年优秀组织奖”,向二十年来为交流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与紧密协作的高校、学院致谢。

交流会设置了论文书面交流专区,张贴拟收录的90余篇教改论文。与会代表及论文作者现场交流论文内容及心得,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本届交流会内容丰富充实、报告引人入胜、研讨富有成效,为广大高校数学教师交流研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会代表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为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双向赋能”的有效路径发挥了积极作用。